近日,福建省政协主席崔玉英深入古田县部分乡镇(街道)调研扶贫开发工作。福建省政协秘书长陆开锦参加调研活动。
崔玉英一行先后实地察看了古田临水宫文旅建设项目(省对台交流基地)、“统建精补”项目、福建省天天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县民富中心、福建省屏湖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泉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滨河公园项目等,并详细了解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
在实地察看脱贫项目建设情况后,崔玉英充分肯定了古田脱贫攻坚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她说,近年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战略思想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古田县珍惜机会、苦干实干,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向好,已经基本实现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脱贫目标。她强调,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是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希望各级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坚决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因人因户因村精准施策,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同时,要注重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村级集体经济,因地制宜探索产业扶贫、就业脱贫等路子,继续做好贫困户脱贫之后的帮扶工作,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
古田县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早在隋大业年间(公元609年)境内就有人从事香菇生产。二十世纪60年代末,古田人就开始椴木栽培银耳;70年代中后期,先后试验成功银耳瓶栽和银耳袋栽技术,在全球首创食用菌袋栽技术;80年代,成功开发了香菇室外袋栽和竹荪生料栽培技术以及银耳棉籽壳代料栽培技术;90年代未期以来,又实现了黑木耳南方栽培技术和茶薪菇菌种攻关、配方创新技术的突破,从而在全国率先掀起了银耳、香菇、竹荪、黑木耳、茶薪菇生产的“五次浪潮”。伴随着食用菌生产技术的不断普及创新,配套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食用菌生产在全县迅猛发展,食用菌产量大幅度提高,逐渐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古田县食用菌栽培模式”。80年代中期以来,食用菌产业成为古田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来自食用菌产业的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1/2以上。
近年来,古田大力发展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先后建成了25个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基地),栽培菌类包括银耳、杏鲍菇、秀珍菇、真姬菇和香菇等,特别是2012年引进的正茸和立诚2家企业现代农业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采用瓶装生产线和液体菌种生产杏鲍菇与茶树菇,科技含量、产能水平和机械化程度均居国内领先水平。